清凉一夏,乐享健康生活方式
发布日期:2025-07-01 浏览量:13
字号:大 中 小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灼热空气令人倍感不适。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不仅容易引发中暑(热射病)、热痉挛等急性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情绪中暑”(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影响身心健康。掌握科学的高温防护知识至关重要,以下从多个方面为您提供实用建议:
01 认识中暑,警惕身体警报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的急性疾病,按严重程度分为:
1. 先兆中暑:早期信号!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大量出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略升(通常<38℃)。此时应立即撤离高温环境!
2. 轻度中暑:症状加剧且体温升至38℃以上。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增快。需紧急降温并密切观察。
3. 重度中暑:极其危险!包括:
①热痉挛:四肢或腹部肌肉突然、阵发性疼痛痉挛。
②热衰竭:头晕、恶心、晕厥、皮肤湿冷、血压下降。
③热射病:最凶险!体温急剧升高(>40℃),伴有意识障碍(昏迷)、抽搐。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02 科学防护,有效降温补水
1 避开高温时段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外出。
2 外出做好防护
①佩戴宽檐帽(帽檐≥8cm)、太阳镜。
②穿着轻薄、透气、浅色的防晒衣。
③使用防晒霜。
3 科学补水
①原则:定时、少量多次饮用,勿等口渴才喝。
②选择:白开水最佳。大量出汗时,可补充低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③禁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用冰水,以防刺激肠胃。
4 物理降温
用凉水拍打颈部两侧、手腕内侧(动脉流经处)帮助散热。
5 合理使用空调
①温度设置在26℃~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为宜),避免骤冷骤热。
②每2~3小时开窗通风10~15分钟,保证空气新鲜。
03 合理饮食,清爽解暑
01清淡为主
①多吃新鲜蔬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补水同时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②适量选择优质蛋白(瘦肉、鱼、豆类)。
③减少高油高糖食物摄入。
④烹饪以蒸、煮、炖为主,减少煎炒炸。
02适当解暑
可食用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解暑食物。
03切勿贪凉
避免过度食用冷饮、冰镇食物,以防刺激肠胃导致不适。饮水和食物以常温或温凉为宜。
04 规律运动,量力而行
选对时间:在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的时段运动。
调整强度:适当降低强度(如跑步改为快走或慢跑),缩短时长,避免过度疲劳。
做好防护:运动时穿轻薄透气衣物、充分补水、注意防晒。
及时停止:运动中若感头晕、恶心等不适,立即停止,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
05 保证睡眠,调试心理
1 充足规律睡眠
①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
②午休不超过1小时,恢复精力。
2 优化睡眠环境
①用空调时,避免冷风直吹身体敏感部位(头面、关节、腹部)。
②保持卧室凉爽(空调)、安静、黑暗(遮光窗帘)。必要时使用耳塞、眼罩。
③维持适宜湿度(40%-60%),必要时开启除湿。
3 防范“情绪中暑”
①高温易致烦躁焦虑。可通过听轻音乐、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舒缓情绪。
②多与亲友交流沟通,分享感受,缓解压力。
06 重点人群特别防护
01婴幼儿
婴儿车加装遮阳篷,避免阳光直射。每15-20分钟检查宝宝状态,触摸颈背部感知体温和出汗情况。
02户外劳动者(环卫、建筑工人等)
①做好全方位防护(防晒袖套、冰丝围脖)。
②随身携带大容量水壶,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
③用人单位应合理调整工作时间,设置阴凉休息点,配备风扇、空调等降温设备。
④劳动者自身若感头晕、恶心等不适,立即停止作业,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必要时就医。
03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
更需注意补水(遵医嘱调节饮水与药物关系)、避免高温外出、关注身体变化。
04服药人群
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部分精神类药物)可能增加中暑风险或影响体温调节,需咨询医生并注意补水及避暑。
高温酷暑虽难耐,但科学防护可有效规避风险。请将上述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提升高温应对能力。关注自身及家人状况,尤其是老人、儿童和户外工作者。一旦出现中暑先兆或症状,务必迅速采取降温措施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掌握知识,积极防护,助您和家人平安度过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