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呼和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
2025年07月15 星期二

狂犬病——不可忽视的威胁

发布日期:2025-07-14 浏览量:49

字号:

目前,已经进入狂犬病的高发季节,夏季的高温容易造成动物的“狂躁”,被动物抓伤或咬伤的事件频繁发生。呼市疾控中心提醒您:出现狂犬病暴露后,一定要做好规范处置!

01

什么是狂犬病?

作为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狂犬病主要通过携带病毒动物唾液进行传播,潜伏期多为1~3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毒具有高度嗜神经性,一旦感染并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

02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1.动物咬伤或抓伤:被感染动物(如狗、猫、蝙蝠等)咬伤或抓伤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占95%以上。猫、狐狸、黄鼠狼、蝙蝠以及流浪或野生的哺乳动物也可能携带狂犬病毒。

2.黏膜接触: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如眼睛、口腔)进入人体。

03

狂犬病的症状

狂犬病症状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狂躁型:大部分病人都是狂躁型,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

麻痹型:主要表现为肌肉瘫痪、意识模糊等。

4

暴露分级与处理

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暴露分为以下三级:

Ⅰ级暴露: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处理方式: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医学处置。

Ⅱ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处理方式:应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Ⅲ级暴露: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处理方式: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狂犬病疫苗。

 

确定为II级暴露者中严重免疫低下者或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按照Ⅲ级暴露处置。

05

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

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越早越好。目前已获批准用于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主要有两种:

 

5针免疫程序:于暴露后第0(当天)、3、7、14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剂次,共注射5剂次。

2-1-1”免疫程序:于暴露后第0天(当天)注射狂犬病疫苗2剂次(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剂次),第7、21天各注射1剂次,共注射4剂次。

注意事项:

正在进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儿童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期间也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其他疫苗,但优先接种狂犬病疫苗。

应按时完成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全程、规范接种狂犬病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当某一剂次出现延迟,其后续剂次接种时间按原免疫程序作相应顺延,无需重启免疫程序。

应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狂犬病疫苗完成全程接种。若无法实现,可用不同品牌的狂犬病疫苗替换,按替换疫苗的免疫程序继续完成剩余剂次。

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无禁忌症。接种后少数人可能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极个别人员不良反应可能较重,应及时就诊。

06

暴露后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注射

    狂犬病Ⅲ级暴露者及需按照Ⅲ级暴露处置的Ⅱ级暴露者需要注射被动免疫制剂。抗狂犬病血清用量按照患者每千克体重40个国际单位(40 IU/kg)计算;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用量按照每千克体重20个国际单位(20 IU/kg)计算;单克隆抗体按照批准的剂量使用。  

注射了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者,应按要求推迟接种其他减毒活疫苗。如未能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当天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接种首针狂犬病疫苗7天内(含7天)仍可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07

暴露前预防

人员范围: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应进行暴露前免疫,包括从事狂犬病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狂犬病病人的工作人员、兽医、动物收容机构工作人员、接触野生动物的研究人员、猎人等。计划前往狂犬病流行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也可进行暴露前免疫。

疫苗接种:暴露前基础免疫程序为第0、7、21(或28)天各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持续暴露于狂犬病风险者,全程完成暴露前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年后加强1剂次,以后每隔 3-5 年加强1剂次。

推迟免疫:对妊娠妇女及患急性发热性疾病、处于急性过敏期、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者可酌情推迟暴露前免疫。

特别注意:狂犬病为致死性疾病,因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儿、儿童、老年人或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不成为接种疫苗的禁忌症。      

同时提醒居民:为了保证获得足够的免疫效果,接种狂犬病疫苗一定要按时完成+全程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