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呼和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
2025年04月30 星期三

疫苗接种认识误区!

发布日期:2025-03-20 浏览量:189

字号:

误区一

免费疫苗不重要、没作用

免费疫苗一般是指免疫规划疫苗,即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而自费疫苗是指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一种疫苗是否纳入政府免费提供范围需要综合疾病的负担、当前疫苗的生产能力、国家财政经费支持能力等综合因素。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说,自费疫苗和免费疫苗同等重要。

误区二

只有小孩才需要接种疫苗

疾病不挑年龄,只挑人。疫苗并非儿童专利,成人免疫同样不容忽视。人的一生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疫苗,即疫苗可以在人的生命周期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现在科研进展迅速的用于治疗癌症的mRNA疫苗、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主要针对老年人群的带状疱疹疫苗等。因此,在强调儿童预防接种的同时,也鼓励成年人按需主动接种疫苗保护自己。

误区三

打了疫苗仍得病,一定是疫苗失效了

确实,有不少接种者都会有这样的认知,甚至由此得出“接种疫苗并没什么必要”的结论。其实,目前上市流通的各类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能够得到保证,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疫苗注册、生产制造都有明确的监管要求,并在上市使用前实施严格的批签发制度。上市后在疫苗的流通、储存、运输、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也有明确规定,来保证疫苗质量。

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方面是因为许多疫苗本来就不能够预防我们“强行”赋予其名称中的所有疾病。                     

比如,不论是13价肺炎疫苗还是23价肺炎疫苗,其实都只能预防所含相应血清型别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侵袭性肺炎,而无法预防其他病原体 (如病毒、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和非血清型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所以“打了肺炎疫苗还得肺炎”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相同的情况还有手足口病(EV71疫苗)、宫颈癌(HPV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

11_副本.png

另一方面,因为疫苗抗原特性、抗体持久性、受种者健康及基本状态等多种原因,确实有极少数人打了疫苗也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但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者来说,规范地接种疫苗都能够有效预防疾病,保障健康。

接种疫苗的意义并不是保证人100%不生病,而是大大降低生病的风险 (对个体而言),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对群体而言)。

误区四

只要受种者有身体不适,一律暂缓接种

不少有基础性疾病 (如慢性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 (包括老人和儿童),某些检验指标可能会长期异常,也可能长期用药,但其实并不是接种疫苗的禁忌。恰恰相反的是,这类人群往往更加需要及时接种疫苗,来预防感染和发作。

处于发热或某种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刚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疾病症状,一般不建议立即接种疫苗。

误区五

接种疫苗反而会增加免疫系统负担,损害健康

疫苗是利用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灭活、减毒、基因重组等手段制作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它去除了病原体的致病性,保留了抗原性,所以接种疫苗不会导致机体的感染,只会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外,只要在我国获得注册批准上市的疫苗,都是经过验证的、是安全有效的。按照《免疫程序》、《指导原则》及说明书的规定正确使用疫苗,合理安排接种,就不会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