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行疾控健康提示

发布日期:2025-05-06 20次

五一佳节将至,大家纷纷计划着出行旅游、聚会聚餐,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光。然而,随着人员流动和聚集的增加,传染病传播的风险也悄然上升。在享受大好春光的同时,也要注意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为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假期,呼市疾控中心来给大家送假日健康秘籍啦,梳理了假日高发传染病,还有防护小妙招,让你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地出行哟!

根据呼和浩特市疾控中心4月份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2025年4月1日0时-4月22日24时),我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除去血液及性传播的传染病)居前三位的病种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包含大家熟知的诺如病毒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流行性感冒。其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与流行性感冒报告发病率较3月同期报告均呈下降趋势。

认清风险  警惕高发传染病

(一)呼吸道传染病:

5月正值春夏之交,气温波动较大,小长假期间人员跨区域流动频繁,人员聚集场所通风不良,增加了病毒细菌传播和交叉感染的机会。流感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猩红热、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乘虚而入。

(二)肠道传染病

1.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的传播能力很强,传播途径也非常多样,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五一期间外出就餐机会增多,若食物和水源受到污染,极易引发感染。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腹痛,部分患者还伴有发热、头痛等。

2.手足口病:发病具有季节性,在5月将进入高发期,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感染后患儿的手、足、口腔等部位会出现疱疹或溃疡,伴有发热等症状。

3.细菌性痢疾: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可引起感染。患者常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总想解大便却又解不出多少)及排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健康提示

1.出行期间要保持个人卫生,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也可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清洗。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减少接触传播风险,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生水、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制作食物时生熟分开加工,特别是烹饪甲鱼、毛蚶、牡蛎、蛤蜊等水产品时要防止交叉污染。如果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聚餐活动。

图片1_副本.png

健康提示

前往南方旅游的朋友应注意

登革热     

登革热发病具有季节性,高发期为媒介伊蚊活跃期(气温稳定在25℃以上)。五一期间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蚊虫滋生繁殖活跃,登革热传播风险增加。该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感染后会出现突发高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以及面、颈、胸部潮红等症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主要通过蜱虫传播,山区、林区蜱虫活跃,户外活动者感染风险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疟疾

假期人员流动与聚集、境内游、出境游将明显增多,前往疟疾流行区(如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旅游的人员需特别注意。疟疾由按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血吸虫病

感染途径为接触疫水(湖北、湖南等长江流域湖区)。感染后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全身性皮疹、肝区压痛等症状。

健康提示

1.大家出游时(尤其是在山区、林地活动),避免在草地、树林长时间坐卧。要采取防蜱虫防蚤蚊叮咬措施,做好个人防护,比如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在裸露皮肤涂抹避蚊胺等蚊虫驱避剂,防止跳蚤、蜱虫钻入叮咬。

2.外出游玩时,注意血吸虫流行区疫水的宣传栏标识与注意事项,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不在风险水域中游泳、戏水、洗衣、捕鱼、钓鱼等。         

健康提示

赴草原游览,看警示标志

外出踏青、游览草原时,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鼠兔)禽类及其排泄物,不去逗玩或者投喂鼠类、旱獭等动物,也不要在鼠类、旱獭的洞口周围坐卧停留,更不要接触病死的野生动物,不进入鼠类活跃区域,减少与这些潜在传染源的接触,防范鼠疫、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健康提示

自我健康监测

返程返岗返校后,要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近期的旅行史和接触史,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防控传染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共同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五一假期!


相关推荐

蒙ICP备2021004286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670号 网站支持IPv6
网站建设: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