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20年:原来守护绿水青山=充值人类健康账户——第56个世界地球日

发布日期:2025-04-23 26次

2025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我们化身“星球医生”,解码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终极奥义!

当下,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全球,极端高温、极端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愈发频繁且强度持续上升,由此衍生的直接和间接健康风险也在急剧增加。这些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气候敏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病媒传播能力和范围扩大。

2024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经历的极端高温、降水和低温事件频率比1971—2000年的平均水平增加了1.3—1.4倍。全国人均热浪暴露天数达16天,是历史平均水平的3倍多;热浪相关死亡人数达到历史第二高的3.7万人,热浪相关死亡的经济成本比2017年增加了49%;而热浪相关劳动生产力损失的经济成本相比2014年增长了165%。此外,干旱引发的人口暴露上升了900%,2013—2022年,干旱相关的感染性腹泻的超额风险增加了15.1%。

绝大多数人认为气候变化只是一个环境问题,但在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声明称:全球气候变化对你健康的威胁超过任何一种疾病。近年来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气候变化给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真切的影响,随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高温热浪、低温寒潮、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人类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极大挑战,气候变化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

保护地球与守护个人健康

科学行动指南吧!

一、保护地球

(一)减缓气候变化 

1.能源转型:支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使用,减少化石燃料依赖;家庭可安装节能设备,选择绿色出行(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新能源汽车)。

2.碳汇保护:参与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生态工程,提升碳吸收能力。

3.循环经济:践行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降低生产端碳排放。

(二)适应气候变化 

1.构建气候韧性城市:推动政府完善城市防洪、海绵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家庭可配备急救包、储水设备等应急物资。    

2.生态预警系统:支持建立极端天气监测网络,及时获取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参与社区灾害演练。

二、守护个人健康

(一)极端天气防护

1.高温热浪:减少高温时段户外活动(WHO建议日均温超35℃时调整户外作业时间),外出穿戴防晒衣物,合理使用防晒霜。

2.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避免冷热交替引发心血管负担。

3.暴雨洪涝:避免涉水接触污染水源,洪水后煮沸饮用水;注意防范蚊媒传播疾病(如登革热),使用蚊帐、驱蚊剂。

(二)疾病防控强化

1.敏感人群管理: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呼吸功能,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2.病媒生物防制:清理居家积水点(如花盆托盘),使用纱窗、灭蚊灯阻断蚊虫入侵。

(三)心理健康关怀 极端天气易诱发焦虑情绪,可通过正念冥想、亲友交流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援助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命摇篮,气候危机下的健康威胁已跨越国界。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没有健康的星球,就没有人类健康。从源头减排到个体防护,每个行动都在重塑人与自然的平衡。值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行动为矛,在守护地球生态中托举生命质量,让青山常在、健康常伴。


相关推荐

蒙ICP备2021004286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670号 网站支持IPv6
网站建设: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