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感冒!大家注意这种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发布日期:2025-04-15
88次
最近有一种疾病大家从各个媒体平台都能看到了它的身影,有没有人记得去年某地2名学生因病死亡的消息引发广大关注,而罪魁祸首就是近期备受关注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发生在15岁以下儿童,5岁以下幼儿流脑发病率较高。不是所有接触到脑膜炎奈瑟菌的人都会生病,一部分人接触到后细菌会存在于他们的鼻咽部但是不表现出任何症状,这部分人称为带菌者。带菌者作为潜在的传染源,是导致流脑发生的主要源头,健康人群的带菌率一般为0%~15.5%,流脑流行期间的带菌率可高达25%~50%。
流脑起病急、进展快,重症患者可能危及生命。该病具较强危害性,但通过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属于可防可控的传染病。呼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冬春季节为流脑高发期,科学掌握防护知识,主动落实预防措施,共同筑牢家庭健康防线,守护孩子平安成长。
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
你以为只是感冒了?
除了感冒,还要警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或)有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前囟隆起是脑压增高的典型表现;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瘀斑可迅速扩大融合成片。
流脑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
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救治,或于24小时内死亡
治疗:与时间赛跑
早期治疗是关键!
此病容易忽视,若耽误早期治疗,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由于早期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许多家长易忽视,导致延误治疗。当孩子出现高热不退、反复呕吐、皮肤出现出血点或精神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病情。
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卧床休息,保证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
2.病原治疗:关键是早期、足量应用敏感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G、青霉素过敏或耐药时,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
3.其他:降颅压治疗、抗休克治疗、DIC 治疗、中医治疗、后遗症康复治疗等。
勿听“偏方”延误治疗,抗生素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高风险人群
以下群体更易感染且病情较重:
1.儿童和青少年: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月龄至2岁)。
2.免疫力低下者:如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
如何预防流脑
流脑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共用餐具)。我们该如何预防流脑呢?
1.疫苗接种——最有效手段
免费疫苗:目前,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提供免费A群、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自费补充:我国目前亦有多种自费流脑疫苗可供选择,如ACYW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结合疫苗、ACYW结合疫苗等。
2. 日常防护——巩固健康防线
家庭防护: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定期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身心健康。
学校防护:每日开窗通风,定期环境消毒;在呼吸系统传染病高发季节,减少组织开展人员聚集的活动;严格落实健康监测,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师生防病意识。
公共场所: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及医院、养老机构等场所时要科学佩戴口罩。
3. 早发现、早隔离:
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24小时。 密切接触者进行至少7天的医学观察和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
生命无价,预防为先!
防控流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