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嘴巴”来袭:警惕这个伪装成"小病"的传染 高手

发布日期:2025-04-07 97次

"妈妈,我耳朵下面好痛......"凌晨两点,小明指着肿得像小笼包的腮帮子哭闹不止。体温计上39.2℃的数字让李女士慌了神——这看似普通的"肿脸病",竟让整个幼儿园中班半数孩子相继中招。流行性腮腺炎,这个曾在教科书上见过的疾病,正悄然突破免疫防线,在冬春之交的都市里卷土重来。

01 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

111_副本.png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或“大嘴巴”,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毒专门攻击唾液腺,尤其是腮腺(位于耳屏前方),导致腮腺肿胀、疼痛。病毒还可能侵犯神经系统、睾丸或卵巢,引发脑膜炎、睾丸炎等并发症。该病全年可发,但冬春季为高发期,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易暴发。

02 传染源在哪里?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发病前1-2天至腮腺肿胀消退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尤其肿胀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隐性感染者:约1/3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中仍携带病毒,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03 病毒怎么传播?

呼吸道传播:主要以飞沫形式传播。

接触传播: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物品后未洗手,再触碰口鼻。

母婴传播:妊娠早期,母体病毒可经胎盘传播至胚胎,导致胎儿发育畸形。

04 谁最容易感染?

重点人群1-15岁儿童及青少年,尤其是5-9岁儿童。

免疫空白者:未接种腮腺炎疫苗、未自然感染过的人群。 易感者一般在接触病人2~3周内发病,感染后一般可以获得持久性免疫甚至终身免疫。

呼吸道传播:主要以飞沫形式传播。

接触传播: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物品后未洗手,再触碰口鼻。

母婴传播:妊娠早期,母体病毒可经胎盘传播至胚胎,导致胎儿发育畸形。

05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初期症状:发热(38-40℃)、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类似感冒。

腮腺肿痛:以耳垂为中心肿胀,边缘不清,触之坚韧有弹性,按压疼痛。张口、咀嚼(尤其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常先肿一侧,1-4天后对侧也肿,呈“歪脸”样。

并发症信号:男性青少年突发睾丸肿痛(约15%病例),需警惕睾丸炎致不育风险。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警惕脑膜炎。腹部疼痛→警惕胰腺炎。

06 科学预防是关键!

接种疫苗MMR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是最佳预防手段,保护效力超95%。

接种程序18月龄首剂,4-6岁加强1剂。未接种者可补种。

日常防护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2、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新鲜。

3、健康生活,合理作息。合理睡眠,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科学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健康提示 流行性腮腺炎可防可治,但并发症不容忽视。家长若发现孩子耳下肿痛、发热,应及时就医并隔离,切勿送患儿上学。接种疫苗、做好手卫生,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盾牌。让我们携手筑牢健康防线,远离“大嘴巴”困扰!


相关推荐

蒙ICP备2021004286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670号 网站支持IPv6
网站建设: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